——话说中国“走出去”战略
袁 东
远与近,总是相对而言的。既有物理空间之别,也有亲疏情感关系之分。经济上的远与近,则是以成本收益的原则来衡量。
为着扩展能源原材料供给渠道,以及产品市场范围,中国已经并正加紧同非洲、美洲、欧洲以及澳洲的合作。这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必然过程,也给各国和全球经济贸易带来了动力与活力。全世界已经并将继续受益于此。
明智者,从来就希望中国崛起,而不是阻挠。每当中美两国关系出现不和谐声音时,美国企业界一直是抵制反对中国的中坚力量。中国的增长和发展,美国企业界从中更加受益。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亦是如此。
诚如全球早就热议的,可预期的未来,中国能源原材料的需求缺口巨大。有预测称,今后30年内,中国需进口石油729亿吨(2009年进口2.038亿吨,就已创新纪录),天然气47358亿立方米(2009年进口78亿立方米),铁金属100—180亿吨,55%品位的铁矿石缺口在173亿吨到326亿吨(2009年进口铁矿石6.28亿吨) 。
迄今,中国在非洲和美洲探求多种方式的合作,基本是成功的。中国扩大开展同南半球和西半球的各种方式合作,从战略上讲,可谓求远之策。这是必要而积极的。实践已证明,效果是显著的。中国企业向外直接投资矿产资源,是一种进步。既带动了当地经济活跃,也节省了中国供应成本。
然而,求远亦受到某些瓶颈制约,比如最突出的,成本高昂。包括铁铜矿石、石油天然气、粮食等中国需求不断上升的大宗商品,定价权一直握在几个主要跨国企业手中,中国相关企业非常被动;巨额能源原材料的远道运输,也一直被西方几个主要海运企业所垄断。所以说,针对中国的国际市场,并不是一个合理的市场,中国企业仍在受不公正对待和盘剥。
争取市场的合理公正化,必将是一个不短的过程。期间,既取决于全球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尤其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不断修订完善,也需要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就近合作的推进,以便从弥补或制衡的角度,争取远处供给市场的合理化。
尤其值得高度重视的是,国际能源和矿产垄断厂商,正在就中国周边市场,增大投资力度,加紧渗透和控制。比如,全球最大的铁矿商力拓(Rio Tinto),正与加拿大的艾芬豪(Ivanhoe),在靠近中国边境的蒙古国的一处铜金矿投下46亿美元巨资,加快建设这个据说是全球储量最丰富也最具战略意义的矿藏之一,以便能够从远近两个方向,进一步垄断针对中国的铜需求供给。再者,西方主要跨国企业也正千方百计地在毗邻中国的中亚地区,对石油天然气以及各类矿产,寻求投资控制途径。
从现在初步探明的情况看,蒙古、西伯利亚、中亚等中国周边地区,各类能源矿产资源储量同样丰富。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地区将是中国能源原材料的重要潜在供给源,对中国的增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由于历史及其他种种原因,西方的几大矿产商,连同几大跨国金融机构,垄断并控制了世界大宗商品市场的运行,因此,目前的国际能源原材料市场,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从勘探、开采、运输,直到各个环节的定价,无不在他们的掌控之中。如果这几大机构联手,针对中国快速增长的刚性需求,从远处和近处,通过控制供给源来抬价,那么,全球能源原材料市场就将更加扭曲。
作为利益博弈的市场,公平公开公正的自由竞争,从来就是一个奋力争取的过程。可喜的是,中国各方已意识到了这点,并正在积极应对。在谋求全球性合作的同时,中国也不放松区域性合作的推进。比如,“上合组织”就是加强中国与中亚合作的卓有成效的见证。在此基础上,中国企业近年间加大了与周边地区在能源原材料领域的合作,包括中国企业的一系列维护和增进各方利益的投资,都是积极而有益的。如果能真正与周边地区的各相关方展开有效合作,促进这一区域能源原材料市场的发展和壮大,不仅对中国保障供给和节省成本是必要的,也大有利于促进全球市场的合理化与公正化。
现在看来,对于中国企业就近“走出去”,相关的战略设计和政策支持,亟待改进和完善。以笔者之见,重点至少包含以下两点:
第一,政府不仅需要鼓励和支持中国国有大型企业走出去,还应当大力鼓励和支持非国有企业走出去。尤其是,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合作,更适合非国有大型企业,这些企业更具灵活性,效果并不比国有大型企业差。
第二,为了支持各类主体有效地走出去,开发远近市场,亟需健全并加大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为此,笔者建议,应当允许并鼓励各类企业在境内以各种方式筹资,特别是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和美元债券,用于对外投资,增强投资实力以及与西方跨国垄断企业的竞争力。另外,这还有利于分散风险,缓解巨额外汇储备运用过于集中的问题。
寻求中国能源原材料持续供给渠道,既要求远,更要就近,远近结合才是正道。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