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调查·公司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市场·观察
  • A7: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A8:信息披露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广告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求远,不舍近——话说中国“走出去”战略
  • “两房”何去何从震悚美国牵动世界
  • 查查这个承包商的“注水”账单
  • 把握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创新两大主导方向
  • 技术分析的真意
  • 一个现实并可行的建议
  •  
    2010年8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求远,不舍近——话说中国“走出去”战略
    “两房”何去何从震悚美国牵动世界
    查查这个承包商的“注水”账单
    把握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创新两大主导方向
    技术分析的真意
    一个现实并可行的建议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一个现实并可行的建议
    2010-08-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余丰慧

      ⊙余丰慧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白重恩提出一个设想,政府应当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降低企业和职工缴纳比例,企业省下来的钱就可用于给职工涨工资,职工省下来的钱就变成了可支配收入。双管齐下,劳动者收入提高的幅度就会比较明显。政府对社保增加的这块投入,应当通过增加国有企业分红来补充。

      这些年来,社保资金不足,始终是困扰中国社会发展的问题之一。虽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什么时候都没有现在这样受重视,但是,一遇到资金等现实问题还是一筹莫展。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仅是要解决百姓养老、失业、就医等民生问题,而且关系到中国经济长远稳定发展的后劲问题。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了,百姓没有养老、就医、失业的后顾之忧了,才能放心大胆消费,才能发挥消费启动经济、拉动内需的作用,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为夯实社会保障体系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如何筹集巨额社会保障资金呢?此前曾经寄希望于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通过资本运作、投资增值来滚大社会保障基金,填充社会保障资金缺口。结果,几年下来,社会保障基金缺口还是越来越大。前期,就有专家提出利用国企利润来填充社保资金缺口的设想,也有专家提出,将央企一部分股份划转给社保基金理事会。从公开披露的消息看,2009年中央企业完成向社保基金转持国有股55.3亿股,对应的市值为429.68亿元。相对于上万亿的社保资金缺口,仍然是杯水车薪。

      直接提高中央政府在国企利润分红比例,直接将国企利润填补社保资金缺口的构想,笔者以为不但现实而且可行。据笔者掌握的数据,目前,全国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在万亿元,2009年中央企业实现利润8151亿元,从2006年到2009年四年间上缴国家财政利润仅1371亿元,平均每年上缴利润342.75亿元,占2009年全年利润总额的4.2%。经此计算,看来央企利润上缴国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假如央企利润上缴国家比例提高到30%,那么,按照2009年央企利润计算,将要上缴国家利润达到2445.3亿元,如果全部填补社保资金的话,那么,五年不到将填补完万亿社保资金缺口。

      若是这样做,一则可以解决困扰多年的社保资金筹集困难的问题,二则还可以降低企业和职工缴纳比例,企业省下来的钱就可用于提高职工工资,劳动者收入提高的幅度就会比较明显。一方面分配适度公平了,另一方面还能增加职工收入,并且有了社会保障,有钱消费并且敢于消费了,从根本上拉动、刺激了经济发展,就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当然,如何让全民分享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大发展的成就,社会各界还都在探讨。目前,全民作为股东的央企,发展成果基本上让央企职工包括管理层分享了。如果大幅度提高央企利润缴存比例,并把这些利润用来填补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实际也是实现变央企垄断利润为全民共享的发展成果的渠道之一。

      (作者系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