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信息披露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路径不改 美债无解
  • 中国靠什么切实摆脱“美元陷阱”
  • 美债降级或将缓解
    中国资本流入压力
  • CPI再创新高
    但通胀拐点或已显现
  • 企业年金方案设计
  • 跨越“成长陷阱”
  •  
    2011年8月10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路径不改 美债无解
    中国靠什么切实摆脱“美元陷阱”
    美债降级或将缓解
    中国资本流入压力
    CPI再创新高
    但通胀拐点或已显现
    企业年金方案设计
    跨越“成长陷阱”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靠什么切实摆脱“美元陷阱”
    2011-08-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章玉贵

      中国现在需要做的是:以经济和贸易实力为基础,力争在五年之内使人民币成为中国与大部分经济伙伴国贸易与投资的计价和结算货币,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民币成为比肩美元和欧元的国际货币的外部支持环境,缔造美元、欧元、人民币三边均势货币格局。

      章玉贵

      多种迹象表明:美国既是下一轮大规模金融危机的策源地,又在某种程度上握有危机引爆的主动权。

      世界会否在雷曼兄弟倒闭三周年到来之际迎来一场威力可能更大的金融海啸?谁也不能断然下结论,但谁也不敢排除这种可能性。在金融知识越来越普及、金融信息越来越难以隐瞒的今天,谁还轻信巴菲特和盖特纳明显不搭调的信心宣示?唯一能解释的是,危机来临之际,信心确实比黄金还重要。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与美国经济结成命运共同体的巴菲特,任何时候都不会轻易唱衰美国;而身为美国财长,盖特纳深知,美国经济暂时不会垮,也垮不得。不仅如此,似乎吃定了中国软肋的盖特纳,在标普发出警告之后依然认为中国会继续购买美国国债。

      笔者曾多次说过,把全球经济的安危系于美国一身,既是历史赋予美国的机遇与责任,更是一种危险的游戏和赌博!

      不错,没有美国的支撑与国际责任的承担,殖民帝国的货币势力范围就不会得到较为彻底的清算,旧货币格局时代主要大国恶性贬值带来的贸易冲突也很难避免,各国或许会为双边或多边交易付出更多交易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一手创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地位绝不容抹杀。何况,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初的1949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为246亿美元,占当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额的73.4%,又是全球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想降低美元的含金量都难。所以,那个时期的美国,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舵手。

      正因为布雷顿森林会议的重要历史地位,后来,不少参加这次会议的人认为那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美国也借助华盛顿山饭店这个幽静的历史平台成功加冕为新金融帝国。

      问题是,一国一旦患上霸权之瘾之后,往往欲戒不能。美国亦概莫能外。

      美元变成美金之后,就形成了对他国货币的锁定。其他国家要想革命也一时找不到杠杆。难怪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之初,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就尖锐地指出:“美元特权”等于把世界贸易变成了美国的仓库,美国出现贸易赤字,不用像其他国家那样为外汇储备减少而苦恼,只需多印些美元就可以无偿向其他国家换取商品劳务,换句话说,有了美元这个比金字招牌还管用的力量工具,美国就可以稳赚不赔。

      的确,美国在锁定别国的同时也锁定了自己。要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有效运转,美国必须保证有充足的黄金储备以及国际收支的平衡。于是,面对军事扩张造成的大规模赤字、国际收支逆差以及迄今未解的“特里芬难题”,美国干脆扔掉了套在脖子上的紧箍,亲手废掉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全球金融戴上了牙买加体系的帽子。有人比喻,牙买加会议是给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补办的葬礼。不过,美元反而借此完全放开了手脚。美元地位在某种程度上还加强了。以美元纸币为本位的世界浮动汇率制大行其道。期间,尽管产生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所谓金融创新和各种金融工具,但事实证明这只是一种高明的欺骗而已。

      此后,由于美元危机的爆发缺少时间和制度性底蕴,没有哪个国家敢于轻易抛弃美元。全世界某种程度上似乎又回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美元本位框架下,各国货币跟美元挂钩,通过美元间接跟黄金挂钩,美联储实际上在承担世界中央银行的作用。甚至,美元的背后可以没有黄金的支持,美国政府债券的背后也不需要国内储蓄的支持。于是,在美国的这种“铸币税特权”架构内,美国单凭印刷绿票子就可以无偿占有出口国的资源。美国还可以借此大玩赤字经济,通过有意为之的美元贬值对外辐射经济风险,蒸发对外债务。

      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的所作所为就是赤裸裸的金融掠夺。

      悲哀的是,这个世界一时还找不到对付这种金融掠夺的办法。

      美国人心里很清楚,如果中国央行想抛售部分美国国债头寸,甚至只是表现出有这种意愿的迹象,人民币兑美元就会受此影响下跌。而这又将迫使中国央行进场干预,买入美元来防止出口受到巨大冲击。因此,这样的陷阱也使得中国央行不得不继续将美元投资到美国国债中。

      所以,尽管中国从财经官员到普通民众都对美国极不负责任的经济政策表示了担心乃至愤怒,但在诸多约束条件面前,除了抱怨之外还只能寄望于美国展现出契约精神与责任。而谁都明白,这种冀望越来越不靠谱。

      其实,从经济基本面和国家行动能力来看,美国完全可以按照正常逻辑解决自身的债务问题,但这不符合霸权国家的逻辑。在替代性货币力量发育成熟之前,各国千万不要指望美元会老死在自己的床上。作为美国的最大债权国,中国亟待摆脱“美元陷阱”。

      中国现在需要做的是:以经济和贸易实力为基础,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笔者认为,五年之内,人民币应成为中国与大部分经济伙伴国贸易与投资的计价和结算货币,并逐步成为货币互换的主要币种之一;在此基础上,中国应努力锻造金融竞争力,强化金融体系的稳健,积极发展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市场,以开放的金融胸怀、适度的国际责任感、广受认可的金融气质,创造有利于人民币成为比肩美元和欧元的国际货币的外部支持环境,力争在不太长的时间里使人民币成为区域主导货币,缔造美元、欧元和人民币的三边均势货币格局。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