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通胀拐点或已显现
⊙沈建光
在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带动下,7月CPI再创新高,同比增速6.5%。但笔者坚持认为,通胀或在三季度见顶。7月,未包括猪肉、蔬菜价格在内的部分食品价格升势已出现放缓势头,另外,受美国经济疲软冲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继续走低, 7月通胀或将成为本轮峰值。考虑到中国经济深受美债外患与通胀内忧影响,政策选择更应谨慎。笔者预计,为防止国内经济过度下滑,紧缩货币政策或将适时微调,短期内继续加息与上调准备金率的概率不大。
数据显示,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4.8%,拉动CPI上涨约4.38个百分点,依然是7月通胀的第一推手。而非食品价格也重启升势,同比上涨2.9%,环比上涨0.1%,显示本轮核心通胀压力或将高于以往。据此测算,7月CPI的涨幅中,翘尾因素拉动CPI上涨3.3%,新涨价因素拉动CPI上涨3.2%。
笔者之所以预期8月通胀会有所回落,本轮通胀峰值或在三季度见顶,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依据。
第一,尽管7月食品价格涨幅高于6月,但走势已呈“先升后降”。商务部重点监测的食用农产品价格已在7月最后一周回落。其中,全国主要大中城市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比前一周下降3.1%,降幅扩大了1.6个百分点,国内小包装大米零售价格尽管比前一周上涨0.2%,但涨幅缩小了0.3个百分点。另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旬度变动情况,7月下旬,猪肉、蔬菜价格较中旬有较大幅度回落。笔者由此推断,8月食品价格涨幅将趋于平缓,并带动CPI涨幅有所回落。
第二,美国经济放缓对全球油价上涨有一定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缓解国内的短期通胀压力。标准普尔百年来首次下调美国信用评级后,全球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除黄金以外的大宗商品呈现普跌格局。其中,纽约原油期货跌至8个月来新低,目前回调至84美元附近;伦敦金属在经历上周惨跌后走势依旧疲软;农产品走势也一片低迷。因此,经济疲软、需求收缩对全球油价上涨有一定抑制作用,短期内缓解了国内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但从中期来看,美国在财政政策无效之时,或只能再次选择启动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性增大。这样,美元估计将继续走弱,加大了未来大宗商品走势的不确定性。
由国内其他并不悲观的经济数据来看,目前市场对国内经济“硬着陆”与政策超调的担忧有些过度了。在强劲内需的带动下,中国经济尚未出明显降温迹象,预计全年GDP增速或达9.3%。但近期海外经济动荡究竟还会对中国经济造成怎样的冲击,仍值得密切关注。
由此观之,在目前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美债外患与通胀内忧加剧了国内外多方面矛盾的不断积聚。考虑到欧美债务危机及美国经济较弱等因素,海外需求疲软会对未来中国出口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综合上述各项因素,笔者认为,从短期来看,货币政策不会继续收紧,加息与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将可能会有所推后。另外,还应当推出刺激消费、落实保障房建设、降低个人所得税等“宽财政”的政策措施,以此缓解经济增长中面临的短期矛盾。而从长期看,对中国面临严重的美元资产安全问题,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消除外汇储备的“被动”积累,才是应对之合理选择。
(作者系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