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年终特稿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公司·融资
  • 12:上证零距离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市场短期疲态犹存
  • 中信证券:
    市场已反映微调预期
  • 从恐惧到麻木
  • 最新评级
  • 下跌虽未止 空间已不大
  • 股价有望先于基本面见底
    券商提示煤炭股建仓机会
  • 行业报告
  •  
    2011年12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市场·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市场·观察
    市场短期疲态犹存
    中信证券:
    市场已反映微调预期
    从恐惧到麻木
    最新评级
    下跌虽未止 空间已不大
    股价有望先于基本面见底
    券商提示煤炭股建仓机会
    行业报告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从恐惧到麻木
    2011-12-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德良 ○编辑 杨晓坤

      ⊙张德良 ○编辑 杨晓坤

      

      伴随着更低的成交量,周一上证指数已开始收于2300点以下,已沽穿2005年以来所形成的长期上升趋势线,但市场并没有为之恐慌。进入麻木期的时候,行情走势随机性很强,价值投资与风险回避共存。

      从长期策略上讲,目前所出现的指数“跌跌不休”、成交量迭创地量,对于乐观者而言,是希望。与此同时,欧洲债务危机、全球经济增长以及相关的“流通性”,给人的印象是新的举措正在行动中,包括我们一直处于上调状态的存款准备金率也第一次出现了向下调整,拐点与方向的变化,如同寒冬里的一缕阳光。然而,走出恐惧的市场,会陷入一轮犹豫观望的麻木期。麻木状态下,大盘指数开始进入一轮“挖坑”行情,乐观地讲,2280点或者说2001年的高点2245点以上会有很强支持。由于过去6年的上升趋势线已破坏,下一步考验支撑的位置首先是此前的次低点1664点,当然,这是比较悲观的判断,它需要更多更加恶化的基本面来支持。中短期内,市场并不会如此简单演绎,而是会在寻找众多反弹或反扑的机会。

      进入麻木期,估值无效、利好无效,需要的是时间以及不断丰富的赚钱效应。历史经验也证实,估值只是大盘进入底部区域的基本特征,实际上,估值与历史常态区域相比,可以一低再低,当然,事后也证实,这种“超跌”对于长线投资者来讲是一次入手的良机,但处于下行的左侧,其过程将是十分痛苦的。现阶段正处于估值底的下行期左侧,往后是V形还是其他形态,这是无法判定的。从估值比较看,目前交通运输、金融服务、房地产、黑色金属、采掘等几个传统产业的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低估值区域。基于市场认同经济增长方式将步入转型周期,故新一轮增长周期将不太可能来自于传统产业来驱动,传统产业的低估值也就缺乏吸引力。

      然而,上述只是站在长周期角度而言的,就中短周期来讲,我们对一些传统产业股的估值理解也可以乐观一些。先看地产,大家都知道,始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房地产的强劲复苏引来了严厉的地产调控政策,当前市场担心房地产市场崩溃。然而,这种可能性有多大呢?有刚性需求的支撑,以及灵活的“双限”政策,如果房地产价格进入不温不火的横盘区域,那么对于估值谷底的地产股来讲,就是一次机遇。从市场表现看,2010年下半年以来,房价不跌、股价老跌,直至近期出现了新变化,房价下跌、股价不跌。大市值地产股的主动表现,理应不会是小规模的投机资金在行动。

      至于银行股,则更简单,大家都清楚,银行的核心利润来自存贷差,过去两年,因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上调,银行放贷规模持续下行,利润增长几无可能,估值重心随之不断下移。现在终于开始调降0.5个百分点,意味着向下调整的趋势可能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当然,调整初期不会构成明显的估值支持,但量变终会向质变转化。概而论之,银行、地产都面临一个可控因子,一是“存准率”,二是“双限”政策。伴随经济政策从“控通胀”逐渐转向“保增长”,市场会从麻木中逐步看到曙光,当经济政策真正转向“促增长”的时候,股市的运行就可能已是阳光灿烂(“过热”)了。

      实际情况是,产业资本已开始行动。据统计,从10月至今已100家公司获得大股东或高管的增持,净买入股份数2.9亿股左右,增仓市值约29亿。俗话说“春江水暖鸭先知”,先知先觉者的行动值得我们持续关注。与传统产业的低估值机会不同的是,新兴产业包括新型消费服务业的动力源则更多来自于产业政策或创新技术带来的拐点,其中信息技术产业最引人注目,新一代信息技术可突破的领域众多,与云计算、物联网等紧密相关的数据处理,从存储、处理、分享、检索、分析再到可视化,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商机。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相关的产业政策开始密集出台,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10项发展重点和8项重大工程,乐观预期至2015年行业收入将突破4万亿元,年均增长超25%,显然,这是一个高速成长的领域。类似的是,物联网十二五规划、手机动漫扶持政策等。信息技术领域隐含众多商机,对应的主题投资机会可能会在热点缺乏、麻木观望期的市场中反复活跃,其特征常表现为跳跃性与暴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