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熀松
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教授是国际公认的经济史学家,他对世界各国经济实力及人均收入水平的研究称誉世界。据他的研究,2008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6725元(1990年国际元,下同),按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9、2010、2011年我国经济增速分别为9.2%、10.4%、9.3%,2009、2010、201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8.7%、9.9%、8.8%。预计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为7.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7.3%,由此推算出201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379(1990年国际元)。这个收入水平相当于1950年的美国(9561国际元)、1963年的加拿大(9566国际元)、1964年的英国(9568国际元)、1966年的法国(9544国际元)、德国(9388国际元)、1969年的意大利(9566国际元)。这些国家在人均GDP达到这样的水平以后,经济增速都不高。
据麦迪森的数据,我国2012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日本1970年的水平(9174国际元),而日本随后的20年间经济年均增速为4.5%。1974年日本经济经历了负增长。我国2012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韩国1991年的水平(9404国际元),此时的韩国正好结束了1962年到1991年的高速增长期,随后20年经济年均增速为4.8%。1998年韩国经济经历了负增长。我国2012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新加坡1981年的水平(9450国际元),新加坡随后的20年(1982-2001年)经济年均增速为6.8%,期间,经历了1985年、1998年、2001年三次负增长。
从以上的比较中,可以观察到很有意义的两点。第一,日本、韩国、新加坡的人口数量依次递减,但在达到我国2012年发展水平之后的20年间,年均增长速度依次递增,这说明,人口规模越大,发展难度越大。第二,这些国家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我国2012年水平之后的20年间,无一例外地都经历了负增长,也即经济危机。
由于我国2012年的发展水平落后于美国的时间长度远大于日本1970年、新加坡1981年、韩国1991年落后于美欧国家的时间长度。因此,当前我国比1970年的日本、1981年的新加坡、1991年的韩国存在着更大的后发比较优势。假定这种更大的后发优势能使我国经济在未来20年的年均增速高于以上国家达到我国2012年发展水平之后20年间的年均增长速度一个百分点,那么,与日本相比,我国未来20年的年均增速可达5.5%;与韩国比,可达5.8%,与新加坡比,可达7.8%。
问题是,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型小国与我国几乎没有可比性,而即便与日本相比,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难度也大于同时期的日本,因为我国人口规模更大,老龄化程度比同时期的日本更严重,能源资源对我国的约束也更强,外部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对我国也不太有利。因此,我国未来20年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即便达到5.5%也是需要努力的。对我国经济增速逐步放慢,不必大惊小怪,这是规律使然。笔者判断,今后,除非前一年经济速度大幅放慢,否则我国年度增速已不太可能达到两位数。如果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正确,各项改革推进顺利,那么预计,2013年至2017年、2018年至2022年、2023年至2027年、2028年至2032年潜在经济增速分别为7.5%、6.5%、5.5%、4.5%。2013年至2032年将保持年均6%的增速。
林毅夫教授曾表示,以购买力平价衡量,2008年中国人均收入是美国的21%,与日本在1951年、韩国在1977年的水平相当。日本1951年至1971年的年均GDP增速是9.2%,韩国1977年与1997年的年均GDP增速为7.6%。林毅夫据此认为,考虑到这些经济体的类似经验和中国1979年以来的发展战略,中国经济仍具有以8%增长20年的潜力。林教授这一观点引起较大反响,一些学者认为他在“放卫星”。笔者核实了林教授的数据,发现他引用的也是麦迪森的数据。应该说,林毅夫教授的推论是有道理的。但他忽视了一点,他引用的是2008年的数据,所以,他的结论应该是,我国经济在2008年之后的20年仍有8%的潜在增速。而他发表此番言论是在2012年,这很容易给公众造成误解,以为他判断2012年之后的20年我国经济仍有8%的潜在增速。虽只相差4年,但恰恰这4年变化很大,我国经济又往前迈了一大步。笔者估算,以购买力平价衡量,2012年我国人均收入应是美国的约30%。笔者相信,如果林教授比较了2012年的中美数据,一定会更为准确地表达他对未来20年我国经济潜在增速的判断。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