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金融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财富管理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市场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改革将赋予两大产业全新投资价值
  • 金融不宜为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背书
  • 免费医疗
    正是改革的方向
  • “灰色代办”黑色利益链成了腐败温床
  • 互联网金融概念
    远不止提供理财产品销售渠道
  •  
    2013年11月8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改革将赋予两大产业全新投资价值
    金融不宜为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背书
    免费医疗
    正是改革的方向
    “灰色代办”黑色利益链成了腐败温床
    互联网金融概念
    远不止提供理财产品销售渠道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免费医疗
    正是改革的方向
    2013-11-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王福重

      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最薄弱、满意度最低的,当属医疗。国人对医疗改革进展缓慢、“看病难”和“看病贵”的抱怨,没有随着医疗“改革”而纾解,反而越来越强烈。因此,俄罗斯全民免费医疗的消息,在国内激起强烈反响。一方面,是部分媒体和公众的羡慕,并趁机继续抱怨现行医疗制度的不公;另一方面,是部分专家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对免费医疗的批评和挖苦,认为免费医疗是天方夜谭式的忽悠,免费医疗必然生出大量的浪费。总之,中国决不可实行免费医疗。

      这种认识和指责,是相当武断、偏颇的,免费医疗的概念或许有不确的地方,但免费医疗不但是许多国家的现实,更重要的,还是医疗改革应有的方向。

      现在的核心问题,是对政府在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稳妥地说,大部分疾病,都有传染性,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谓的(负)外部性。如果一个人因传染而生病,是没理由和办法找传染者,要求其支付医疗费的。个人之间的交易即市场在此趋于无效。这时候,政府的作用就是必需的。

      政府提供医疗费,是解决外部性不可或缺的。极端自由派学者们,不同意这样做,但这并非主流意见。想必大家记得,2003年SARS流行期间,中国政府果断决定对感染者给予免费治疗,对阻断疾病传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有人说,世上没有免费午餐,如果医疗免费,谁提供医疗服务呢?看病、动手术、购买医疗设备,哪样不要钱?如果价格真是零,除了捐赠,谁会提供医疗服务呢?而捐赠显然是既不充分更不可靠的。

      这要区分两个概念,生产和供应。从经济学角度看,供应者是提供资费的,而生产者则是提供建造或者服务的。对免费医疗来说,正确的理解是,由政府财政付费给人看病,医院仅仅是“生产者”,提供服务,不必担心钱的事。政府的钱,来自全体民众的纳税,免费医疗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充分保证的。所以,所谓免费医疗,就是国人熟悉的公费医疗。英国已实行多年的全民免费医疗,俄罗斯即将实施的免费医疗,包括我国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享受的公费医疗,都是“免费医疗”。

      免费医疗,解决了看病贵的问题,但也带来看病难的弊端。因为名义价格是零,医疗需求在理论上是无限大的。所以,医院人满为患,医疗开支不堪重负,浪费惊人。而罹患重病的人,可能得不到及时救治等等。

      这些弊病,我们知道,英国人、俄罗斯人,甚至美国人,更心知肚明。但英国迄今仍没有放弃免费医疗的打算,还把其作为本国的骄傲向全世界展示(如伦敦奥运开幕式)。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尽管面临共和党极大压力,还是争取通过了医改法案,即“平价医疗保险法案”,其核心是在2014年,把仍无医疗保险的4,100万美国人(约为美国人口的17%)纳入全民医保体系。需要说明,英国人不是没交钱,他们交税了,只是没有直接为看病付费,医疗费是用一般税收支付的。这跟美国人缴纳社会保障工薪税(用于支付养老医疗失业等费用)没本质区别。

      免费医疗,浪费肯定有,但除了解决外部性,政府做事,还要考虑公平、道德要求以及政治因素。

      所以,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弊病,但不实行免费医疗,危害可能更大,更不可收拾。何况,经过技术改进,浪费等问题是可以得到很大缓解的。如实行医院分级制度,小病首先在社区医院治,有必要才转入更高一级医院。对重症患者,优先看病等等。

      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以2009年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为标志,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改革”方向,让个人承担更多医疗费,取消农村合作医疗,现在看来错的,是放弃了政府在医疗中的作用,有人称之为“甩包袱”。2010年后,中央政府加大了医疗投入(几千亿之巨),并开始把基本医疗作为公共品向社会提供,并建立了基本药品制度。但医疗制度的基本安排,依然不合理,集中表现在制度分割,也就是依照人的身份设定医疗体系。机关公务员和部分事业单位,实行公费即免费医疗;企业实行医疗保险制度,职工交纳医疗保险费;农民则被纳入恢复了的农合制度。即使是企业和农村,制度表面是统一的,也还存在企业和地区之间待遇上的巨大差异。政府的投入基本被免费医疗和中心城市医疗机构所耗尽。虽然名义上鼓励民营资本办医疗事业,但实际执行中,受到各种掣肘,步履维艰。

      因此,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除了更加市场化,真正允许各种资金进入医疗领域,放开医生资源允许自由执业,就是统一五花八门的医疗制度,特别是取消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医疗特权,把所有人纳入医疗保障体系,实行基本医疗免费。因此,免费医疗不但要有,还必须成为医疗改革的基本方向。偏离了这个方向,就不是真正意义的改革。(作者系北京经济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