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假如能把握住
    潜意识的控制力
  • 傻傻地问一声:企业究竟是干什么的?
  • 易卦大循环对应的是太阳回归年
  • 美国证券市场打黑的奇特逻辑
  •  
    2014年7月4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专栏
    假如能把握住
    潜意识的控制力
    傻傻地问一声:企业究竟是干什么的?
    易卦大循环对应的是太阳回归年
    美国证券市场打黑的奇特逻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傻傻地问一声:企业究竟是干什么的?
    2014-07-0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晓晖
      □张晓晖

      近几年我们从沪深股市的一些上市公司看到了不少匪夷所思的行为,比如充气、漏油、出圈、迷信、掐架、拿人,有些近乎失态。说到底,这都因为没有真正体现股东的意志。再往深层次说,根子还是在产权上。

      小时候写自我鉴定,总要写上“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如果忘了写第一条,老师肯定会训你,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还怎么端正啊?偶然想到了一个很傻的问题,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企业究竟是干什么的?

      企业存在的目的是生产产品?不是,产品生产只是企业存在的条件,不是目的,没有一个磨豆腐的,其目的是为了磨豆腐;那么,是为社会作贡献的?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客观上会为社会作了贡献,比如提供就业、生产产品、缴纳税收、创造繁荣,但这不是企业的目的。

      既然企业是股东的,那么目的当然为了赚钱,为了股东利益的长期增值。这才体现了股东的意志。

      问这个问题看起来比较傻,但真正明白这个目的的企业,其实并不多。学习目的不明确,谈何态度端正?近几年,我们从沪深股市的一些上市公司看到了不少匪夷所思的行为,有些表现近乎失态。按说,既然企业是为了赚钱,按照收入-成本=利润,那么就要做好销售,扩大收入,做好品牌,提高售价,降低成本也可以增加利润,总之,就是围绕利润来做文章。而为了股东权益的长期增值,就要小心翼翼地投资,还要保护企业的形象。可看看我们一些企业的荒唐表现,笔者将之归纳为充气、漏油、出圈、迷信、掐架、拿人,推敲起来,弄不清他们干企业究竟是为了什么?

      充气:企业做数字,比如市场占有率要达到多少。不知道这个市场占有率的意义何在,企业经营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把谁挤死,毕竟企业是靠建设来生存的,不是靠破坏。同仁堂好好干也不是为了把天底下的药铺都挤黄了。某房地产企业,每年都要做巨额钢贸,原因是上级部门要求经营数字上一个台阶,可房地产建设是有周期的,所以就做钢贸来“充气”。这不有点像怕糟践了剩下的二两醋,就买三斤海螃蟹来把它打扫了?

      漏油:总有一些企业把利润漏出去,严重侵犯了股东利益。比如商铺的租金始终不上调,却被二房东转租出去,租金要高上十倍;买一个项目,评估价比前一年翻了两番,不知道被收购的项目是什么背景,何以在一个经济不太景气的时期大幅升值?

      出圈:总是去干一些没有能力干的事儿,即便是好企业,获利丰厚的主营业务总要搭配上一些旁门左道,比如白酒企业还要生产红酒、啤酒、汽车,餐饮企业干传媒,商业企业去干房地产,有些生产企业看上游原材料赚钱丰厚,下游销售也有声有色,于是就向上收购原材料,向下自建销售渠道,不顾社会分工的基本道理,总想吃独食,结果把产业链越做越长。麻烦的是,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多了。有点像赤壁之战的铁索连船,让人想起来就不寒而栗。

      曾有一家日本知名商企,看到房地产赚钱,就收购大量土地建商场,企图用商圈把地价抬起来,把房地产利润也搂过来,哪知房价下跌,一下子陷入了财务困境,企业就此易手。须知,商业是精细化管理,以劳动密集型企业去干资本密集型的营生,本就是笑话。但这样的事情,在沪深股市已不稀奇了。

      也许,将来还会有一些企业“被出圈”。试想,如果房价下跌,放眼一瞧,谁有现金流啊?白酒企业、商业企业,那你们把房企给收了吧!一下子,白酒商业都演了一出改行,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形?

      迷信:企业搞个人崇拜,比如董事长讲话传达不过夜,一谈营销,就把全国地图挂在墙上插小红旗,你是干企业呢?还是指挥三大战役呢?一些饭店、旅馆,常有服务员集体列队于大街上,听小主管神气活现地训话。其实呢,完全可以坐下来,大家聊聊天,说说工作安排,干吗要搞得跟阅兵式似的?企业要赚钱,就要低调、务实、理性、客观,但现在看很多企业都张扬、闹腾。深入挖掘一下,人心里总有一些很阴暗的东西。

      掐架:仔细观察,会发现很多行业的冠亚军都在掐架,有开骂的,有诉讼的,甚至有动手开打的。您是干企业,还是干黑社会呢?须知从前的黑社会,也不是动不动就打的,要两边老头子先见面,交流沟通,请出更老的老头子来摆平衡,吃茶讲道理,打只是谈不成的最后选择。现在,企业火气太大,光顾斗气了,忘了还有赚钱这回事。

      拿人:如今企业不肯接受监督,跨省拿人的事儿也有了,其实,对于上市公司,从监管层、媒体到公众,都有监督的权利,如果想不受监督,那就不要上市。上市了,就要经得起投资人住横挑鼻子竖挑眼。拿人,未免太霸道了。

      企业的种种问题,多出在管理人的身上,说到底没有真正体现股东的意志。再往深层次说,还是在产权。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民营经济的发展可能会解决一些问题,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如果30%的小股民瞪大眼睛盯住企业,就有希望保护70%的国有股份的利益。何况,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最好办法,就是激发他们的股东意识,鼓励他们自己保护自己。

      (作者系知名财经专栏作者)

      ■杂拌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