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G放号已拉开帷幕,鉴于电信运营商“流量月底清零”的霸王条款不得人心,虚拟运营商借机改变游戏规则,以流量优惠为诱饵,与运营商拼抢4G蛋糕,搅得4G放号竞争宛如一场短兵相接的激战。
在3G时代,手机上网“天价流量”曾被媒体屡屡曝光。虽然运营商故作姿态地提醒消费者注意“流量陷阱”,但一些对智能手机及移动互联网不甚熟悉的用户还是多多少少地产生“流量恐惧症”,担心哪天一不小心按错某个功能键或忘记关闭一个下载软件,几百块钱话费瞬间就这么溜走了。
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最大特点是传输速度快,最高可超过100Mbit/s,是3G移动电话速率的50倍,下载一部700M的高清影片最快只需1分多钟,下载一部2.8G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也只需8分钟。这样的网速,着实让消费者享受到酣畅淋漓的快乐,可同时也意味着消费者被绑架了。若无意间按错一个键就会产生巨大流量,运营商收钱没商量。更何况还有不少流量陷阱,让人防不胜防。难怪有消费者调侃:“4G,用的是高科技,玩的是心跳,掏的是腰包,套的是傻瓜,赚的是移动公司。”也有人提醒玩4G手机的消费者,“一夜不关4G连接,一觉醒来,你的房子都快成运营商的了。”所以,尽管4G放号锣鼓敲得震天响,打不定主意的消费者仍在犹疑观望,运营商们为此绞尽脑汁。与其被人颠覆,不如自我革命,为改变被动局面,聪明的运营商使出种种绝招,围绕流量设计套餐,试图吸引消费者选号。
比如,有运营商借传统运营商平台通道发放170号段,以零月租、无套餐、流量不清零、无漫游费多少招数来吸引用户。京东通信推出了一种名为“自由行”的特权卡,主打无套餐、无合约、无最低消费。蜗牛移动推出“999免卡”,内含半年免费语音,送3G流量。以爱施德主导的U友套餐宣称C2B自由定制,核心理念是将套餐“定制权”交还用户,让用户随需自定义。阿里亲卡则摒弃复杂化的套餐设计,采用简单、极致的“懒人计费”模式,让用户能像打车一样根据每月的实际使用量获得最大的实惠,比“流量不清零”更省心。苏宁互联的至简产品除了具有无月租、无套餐、全国一口价、越用越优惠的显著特点,还保留了前期产品已经确定的余量分享、赠送、不清零等标配功能。
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套餐资费也各有特色。从最低月套餐费来说,中国移动推出的最低每月58元套餐颇具诱惑力,其中包含50分钟通话、200MB流量。中国联通推出最低档月套餐是76元,包含200分钟通话、400MB流量。中国电信最低月套餐是59元,包含100分钟通话、500MB流量。此外,三大运营商还做各种辅助促销活动,中国移动赠送4G流量,若是58元月套餐则赠送200MB流量。中国联通推出预存话费送话费活动,中国电信则开展预存话费打折活动。家家都有优惠手段。消费者自可根据自身需求去从容选择。
但是,三大运营商动辄设计数十种套餐,加上各种各样的流量包,排列组合后产生了上百种选择,也让消费者头晕目眩,从而产生消费焦虑,生怕一不小心掉进套餐陷阱。相比而言,虚拟运营商的资费产品倒是简单明了,力求化解套餐的复杂性,以最简约的方式奉现给消费者,把消费者如同迷宫似的套餐中解脱出来。
3G在我国尚未完全普及,4G又提前登场,这本身就是一种超前消费,因而,要培育超前消费的4G市场,必须以人为本,力求给消费者提供快速而廉价的产品。
首先,在应用创新上下功夫。互联网无论进入哪一G,说到底,内容是最终的卖点,只有提供更加便利、多样化的应用,才可能引导用户加大流量消费。速度再快,应用缺失,内容贫乏,则很难激起消费者的追逐欲望,即便是以流量优惠为诱饵,也很难点旺流量消费之火。
其次,引导客户普及4G智能终端。智能手机是4G消费的平台,是流量经营的基础,其产生的流量远高于非智能手机。运营商如能加强对客户的引导,激励客户选择与非智能手机同等价位的智能手机,也就为流量经营奠定了平台基础。
再次,从用户需求出发,应充分考虑分段定价的计费方式。以这样的思路,流量档次越高,流量的单价就越低,就像阶梯电价一样。同时,也可考虑实行“削峰填谷”,网络拥堵时,流量消费相应提高,网络畅通时,流量消费相应降价,鼓励用户深夜上网消费流量,给予适当的奖励,以促进消费者加大流量消费。
此外,可推出流量币的计算方式,将剩余流量折算为流量币,准予相互赠送,或以流量币购买网络产品诸如电子书、手游、彩铃等。
还有,可采用“后向经营”的方式,加强与互联网企业合作,让相应的互联网厂商为其用户产生的流量买单。这样就相当于变相地降低了消费者的流量资费。
不过,无论采取何种激励方式,都要坚守流量优惠的底线。也就是说,绝不能使4G沦为廉价的互联网管道,而应趁势创新进取,通过深化流量经营,完成“去电信化”的改造,进而实现移动通信的华丽转身。
(作者系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财经媒体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