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 专栏  查看版面PDF

2017年

8月8日

查看其他日期

区区薄礼,
不成敬意……

2017-08-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黄 涛

在市场化大潮下,市场机制如今已深入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礼物的货币化趋势似已难以改变。毕竟,传统文化、礼节式微,人际交往变得越来越直接,还有什么比直接送钱更实惠的呢?不论你怎么不喜欢,恐怕都很难不被裹挟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一向推崇礼尚往来,概因传统中国社会主要依靠伦理道德维系。只是不知从何时起,礼变得越来越物化,竟至于在很多场合不以礼相赠,就是礼数不周了。近年来,礼,更是大有货币化之趋势——相比精心挑选礼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直接馈赠金钱或礼品卡。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趋势?送礼的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经济逻辑?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与时刻遵守各种明面上的制度和规则相比,很多时候国人更愿通过熟人办事,在人情往来中,以“找关系”、“走后门”等途径来达成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少不了送礼。若所托之事要紧或棘手,礼就相应贵重一些;若事情不那么重要或较为容易处理,礼就会“轻”一些。此时,送礼与一般的市场交易行为较为类似。

另一些时候,送礼并不发生于上述场合中,也不发生于亲友之间。譬如在各地农村,但逢远近乡邻的红白喜事,只要认识,都会随上“份子钱”,也是送礼。较为有趣的是,我国地域广袤,文化风俗各异,送礼的方式也往往有别。在一些地方,“不送不接”,讲的是礼先到了,才会被邀请参加宴席等活动;在另一些地方,“不接不送”,讲的是要先收到邀请,才会送礼。

但不管具体形式如何,这类送礼,其实质似都可视作互助式的信贷。原因在于,甲有红白喜事而乙随份子钱(类似于贷出),背后不成文的约定是,乙有类似事情时甲也要随份子钱(类似于偿还),而且额度至少不会低于之前乙所随的份子钱(超出的额度相当于利息)。假如乙提前知道甲以后不会随份子钱,那么乙现在就不会随份子钱。也即是说,随份子钱这一行为,具有契约的性质。如果有任何一方违约,结果可能是老死不相往来。

若追溯份子钱产生的渊源,则更容易看出其信贷的本质。数千年来,农耕文明始终在我国占主导,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依附于土地生存。受气候、自然地理条件等的制约,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获得收入具有季节性,而支出在整个农历年度平缓展开并会受到一些偶然因素如丧嫁、祭祀等的影响,故而对一般农户而言,可能会经常性陷在入不敷出的困境中,客观上需要通过借贷来维持日常生计和应付不虞之需。

但因为古代借贷市场不发达,官办借贷机构难以满足需求,借贷者往往只得诉诸民间借贷,支付高额利息。在这种情况下,乡邻之间以份子钱(在古代可能为食物、布匹等实物,而不一定为货币)解燃眉之急,不失为一个理想的选择。由于生活在同一狭小的地域范围,彼此知根知底,因而既不需要抵押物,也没有规定的利息,甚至没有明确的还“本”付息规定,而只有隐性的规范,约束着“借款”的一方。

当然,送礼这种行为,最常见于亲朋好友之间,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与前两种场合下的送礼不尽相同,亲朋之间的礼尚往来相对没有那么强的市场属性(或功利性)。你给年迈的父母送上精心挑选的礼物,并没有指望父母额外为你做什么。实际上,就算你知道父母年事已高,什么也不能帮你做了,你还是十分乐意送他们礼物。好友之间馈赠礼物的情形也是类似。

然而,家人之间与朋友之间的礼尚往来,仍有一定的区别。朋友之间相互馈赠的礼物往往是实物,家人之间虽然以实物为主,却并不排斥金钱。这是因为,朋友之间的友谊,主要依赖社会规范的维系和调节。而只要涉及金钱,社会规范就会被排挤出去,进而可能伤害友谊。就像俗话说的那样,“谈钱伤感情”。并且,一旦社会规范失效,重建往往会非常困难。

也因此,那种认为赠送实物礼品缺乏效率,是非理性行为的观点,实际上是不成立的。因为这种观点只看到了赠送实物礼品导致的损失,即不如直接给对方等额金钱任其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却没有看到馈赠金钱有将社会规范排挤出去的成本。更何况,在有着悠久送礼传统的中国,什么样的场合适合送什么样的礼物,既有成例可依,又经反复权衡和考虑,不可能是非理性之为。

不同于朋友之间的友谊主要由社会规范来维系和调节,家庭成员间关系的维持,更多依靠血缘等内在联系。即使在某些条件下,社会规范被排挤出去,也不会从根本上影响家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这意味着,在时间太匆忙而来不及挑选礼物时,给父母或兄弟姐妹奉上“红包”,通常无伤大雅。尽管如此,送上精心挑选的礼物,无疑更能显出对家人的关心和爱。

不过,在市场化大潮下,市场机制如今已深入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礼物的货币化趋势似已难以改变。毕竟,传统文化、礼节式微,人际交往变得越来越直接,还有什么比直接送钱更实惠的呢?礼品卡的出现即是一例。由于是明码标价,礼品卡更接近于金钱,但又不同于金钱,并不会直接将社会规范排挤出去。礼品卡的缺点在于,与等额金钱相比,价值仍然要打折扣;而与实物礼品相比,承载的关爱又显不够。可以预计,假以时日,应当会有新型的货币化礼物出现。

可见,同样是送礼,不同场合下,性质可能极不相同,针对不同对象的礼物形式也可能各异。不论你怎么不喜欢,恐怕都很难不被裹挟。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兼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