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版 财经新闻  查看版面PDF

2024年

6月25日

查看其他日期

串星成链 商业航天启程浩瀚深空

2024-06-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位于G60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的格思航天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垣信卫星展示区
  谭镕 摄
  张大伟 制图

开栏语

当前,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商业航天等前沿技术迅猛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演进。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重点推进未来制造等六大方向产业发展。

即日起,本报推出“未来产业调研”栏目,深入报道相关前沿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展示未来产业的澎湃动力与发展前景。

◎谭镕 记者 宋薇萍

6月24日,距离“千帆星座”首批组网卫星发射还有42天。“‘千帆星座’计划落地后,将为普通消费者带来随时随地的卫星互联网接入服务,确保每个人‘永不失联’。”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垣信卫星”)副总裁庄晓奇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说。

当前,商业航天竞争成为全球航天竞争的主要形态之一,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一系列重大政策落地释放,正推动商业航天加速发展。

“千帆星座”计划将启程

“千帆星座距离首发任务出厂剩余6天。”走进位于上海松江的垣信卫星,记者看到控制室正前方挂着醒目的倒计时牌,员工们正在忙碌着。

“今年计划完成108颗卫星发射任务。”庄晓奇表示。

距垣信卫星不远的上海格思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格思航天”)卫星数字工厂内,一排排机器正开足马力,加紧生产卫星。在这里,生产一颗卫星只需要1到1.5天。

格思航天总经理曹金介绍,今年计划交付50到70颗卫星,明年有望翻番,后年再翻番,这些卫星最终将乘坐火箭升空,构成“G60星链”的庞大星座系统。

2021年第四届进博会期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发布“G60星链”计划(又称“千帆星座”计划),一期将发射1296颗卫星,未来将打造超1.4万颗低轨宽频多媒体卫星的组网。

记者从多方获悉,今年8月,“千帆星座”首批组网卫星将在太原发射。格思航天、垣信卫星等企业将参与其中。其中,格思航天将上演“一箭18星”的盛景,即18颗星全部交给火箭方,由火箭方一起带入太空。

另据国际电信联盟官网消息,今年5月24日,上海蓝箭鸿擎科技提交了一份“提前公布资料”(API)文件。其中提到了一项名为“HONGHU-3”(中文为“鸿鹄三号”)的卫星星座组网计划,将在160个轨道平面上共发射10000颗卫星。

火箭企业“抢飞”

卫星企业在“抢跑”,火箭企业在“抢飞”。在位于张家港的苏州天兵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天兵科技”)制造基地,记者被眼前的庞然大物——天龙三号火箭所震撼。天兵科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天龙三号火箭的总装总测就在张家港制造基地完成。

目前,公司正紧锣密鼓地准备点火试车,试车成功后天龙三号火箭将于今年迎来首飞,首飞后正式进入商业批量发射阶段,后续将具备每年超30发的商业发射服务能力。

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为代表的国资央企也捷报频传。6月23日,我国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次10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圆满成功,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据悉,这是目前国内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最大规模的垂直起降飞行试验,也是国内自主研制的深度变推液氧甲烷发动机在10公里级返回飞行中的首次应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布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显示,2024年预计实施100次左右发射任务,有望创造新纪录,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将迎来首次发射任务,多个卫星星座将加速组网建设。

“谁先将卫星送上天空,谁就能在太空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建宇认为,太空互联网的征途,是真正的“星辰大海”。商业航天要真正成为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依靠理念和技术的创新,需要更多的人才加入。

企业已在行动。“在尝试一箭18星之后,接下来格思航天还将探索一箭36星、一箭54星。”格思航天相关负责人表示。

天兵科技创始人康永来对记者表示,大规模卫星组网发射需求井喷,火箭发射企业也在不断探索创新,以降低成本、提高发射频次和运力。

作为航天领域的老兵,康永来正探索用普通制造业的逻辑打造液体运载火箭。他认为,降低火箭成本:一是要优化方案设计,将火箭运载能力发挥到极致;二是要从管理入手,优化供应链管理等;三是要优化测试发射流程,缩短发射工位的占用周期。

多地加大布局力度

当前,上海、北京等地纷纷加大布局,抢占未来空间产业发展高地。

打造未来空间产业集群,是上海抢占未来产业高地的一大目标。2023年印发的《上海市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探索星箭一体新模式,打造“上海星”“上海箭”,到2025年前,形成年产50发商业火箭、600颗商业卫星的批量化制造能力。

到2025年,上海将新引进和培育10家商业航天重点企业,培育5家具备科创板上市条件的硬核企业,扶持一批民营“专精特新”优势企业,实现空间信息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

在上海大力支持下,以上海松江为原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正在抓紧布局卫星互联网产业。今年5月发布的《关于推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提出,依托G60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发挥链主企业的牵引作用,建立本土低轨卫星垂直产业链,打通火箭、卫星、地面站到终端的全覆盖产业链。

“格思航天、垣信卫星、天兵科技等企业,都是‘G60星链’的领军企业。接下来,我们将依托G60‘1+7+N’产业(园区)联盟体系,充分发挥九城市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优势,以产融结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为载体,推动建立研发、测试、制造、应用等合作机制和产业化对接平台,加快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办副主任贾占锋表示。

北京也在加大布局力度。今年2月发布的《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提出,北京要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业航天创新发展高地。到2028年,北京要在全国率先实现可重复使用火箭入轨回收复飞,形成低成本高可靠星箭产品研制能力和大规模星座建设运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