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又到了一个鉴别涨跌原由和该与不该的十字路口,从周末开始,担心股市会在一系列的紧缩政策中漫无目标地滑下去的言论高调登场。在今年已经过去的十个月里,坚决主张挤压泡沫者与认为泡沫的阶段性存在合理者几乎一直在较劲,最终因为股指过高,后者的声音在一个月内销声匿迹。此次争议再现,只不过是股市下跌千点之后,市场又一次回头看的结果。
不久前股指攀升到6000点时,人们最大的担心是,泡沫何时破灭?非理性的投资热情何时回归理性?由此还产生了“崩溃”论,看似完全顺理成章。笔者近来查阅了相关股市泡沫问题的种种分析,发现除了认为流动性过剩是主导因素外,其中最集中的问题归结为中国公司是不是有如此高的收益让投资各方分享?也就是上市公司是不是存在很大的泡沫。有评论者认为中国公司勤于分享投资收益,热心资本运作会荒疏发展实业,从而得出一个结论,公司的投资收益比例过大,实业收益占比在减少,中国上市公司的泡沫严重。
笔者不否认目前在公司治理问题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即使中国公司有非理性行为,其产生原因在目前而言,源于体制改革不到位、创新环境与金融支持还存在一些制度障碍等等,这些带给企业的压力明显大于收益压力,而其中不少企业还不能完全按照企业规律经营是最主要的问题。如果对于企业参与资本运作,甚至一些必要的交叉持股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否定,我们会在不经意间把资本市场的精髓否定,而进一步强化人为配置资源的能力。
我们长期以来期望有一个反映中国经济实际情况的“晴雨表”般的股市,有一个能够真正按照市场规律配置资源的股市。目前,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也同时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企业此时的资本运作肯定是较为频繁和经常的。最近,巴曙松博士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提出一个观点:学会与泡沫共舞。笔者认为他并不是在赞赏那些非理性的市场行为,而是在提示人们要看到股市的泡沫背后与提升公司实力的关系。有市场人士对此分析为:对于中国企业,目前正是处在生产要素价值迅速提升的过程,生产要素的价值提升就必须通过上市公司的投资活动,然后通过股市来反映。早在年初有人就提到对于流动性和泡沫问题要甄别,过度挤压和放纵都不是宏观调控应有的方式。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近来一些海外市场人士和机构在评估中国股市的时候认为,目前市场资金缩水很大程度是因为银行收紧贷款,到明年初银行正常贷款,情况将会有所改变。如果这个预计成为现实,是否还意味着我们在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里没有走出来?
在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调整将是重点任务。而要完成这些任务,资本市场不但不能弱化,还需强化其功能,使之真正成为优化产业结构的纽带。眼下对待那些可以被甄别为泡沫严重的公司,我们应该从监管制度下手,而非把个别企业生病放大为所有上市公司的问题,最终影响市场整体判断,以至于不能对症下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