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包大战带来的不只是“福利”
□张国栋
中央网信办决定自1月25日起开展为期1个月的“清朗·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其中一项,就是严肃查处春节期间以“抢红包”“免费送”等方式诱导网民点击,从而实施网络诈骗等问题。
在笔者来看,这一“决定”绝非简单的例行公事,而是颇有针对性、必要性,来得正是时候。临近春节,各大互联网平台不惜巨资推出的“红包大战”,正在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其商业价值,比如将用户引流到自家旗下产品上,进而实现流量的价值变现,更是受到了越来越多互联网企业的重视。对于这种行为,虽然业内争议较大,认为引流之后如何黏住用户才是真正的考验,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红包的确能够扮演人与人之间“敲门砖”甚至“社交纽带”的角色。而平台作为红包的主要消费场景,也为用户提供了充分互动的空间,这原本也是令人喜闻乐见的。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春节红包大战带来的并不只是“福利”,还有不少风险隐患。其一,网络红包除了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消费外,在与银行卡绑定后,还能够实现更多的功能,于是这样的红包游戏就不再只是单纯的社交活动了。由于涉及个人手机号、银行卡号、密码等诸多重要敏感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就很可能会对网民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其二,网络红包还暗藏欺诈的风险。比如,植有木马程序的红包因其技术性与隐蔽性往往令人猝不及防。特别是对那些需要输入收款人信息的红包、AA红包、需输密码的红包、分享链接的红包等,稍不留神,网民就有可能因小失大。
其三,网络红包发送者不需要与接收人见面,也无须征得对方同意即可发出,且金额可大可小,能多次发放。由于网络红包具有“附赠”行为的性质,因而也可以成为一些“有心人”通过互联网实施贿赂等非法利益输送的最好方式,这不能不引起高度警惕。
因此当务之急,各级各地相关部门要守土有责,履职尽责,真正把专项行动落地落实,切实还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一片晴朗。同时,也提醒每位网民,对“抢红包”“免费送”等要悠着点,切不可一叶障目统统“笑纳”。从长远看,为消除风险隐患,对网络红包应该有明确的法律定义,在运营商、收发人、金额限制、监管责任等方面也要有详细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监管工作,让网络红包更好地发挥其社交属性和商业功能,争取最大的“公约数”。
(作者系财经评论人士)